(作者:陈希灵)2023年的中国建设工程行业,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。随着“十四五”智能建造发展规划的推进,BIM、物联网等技术已从概念验证步入规模应用,但数据孤岛、协同低效、成本失控等问题仍如暗礁般阻碍着行业航速。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,尽管超70%的大型项目已部署数字化管理系统,但因跨平台数据割裂导致的决策滞后,仍使全国年均产生超800亿元的非必要成本。在这一背景下,北京中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代京凯交出了一份突破性答卷,他研发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已在众多项目中验证了其变革性价值。而这位以“数据重构工程逻辑”为信念的工程师,也在两个月前迎来新身份: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首位来自施工企业的理事,标志着其技术理念正从项目实践升维至城市战略。
在建筑工程领域,造价管控长期面临“数据丰裕而智慧匮乏”的困境。尽管BIM、ERP等数字化工具已普及,但跨项目数据难以互通,市场波动响应滞后,成本超支仍是行业痼疾。代京凯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,于2023年4月研发出“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建设工程造价分析系统V1.0”,提出“用数据流重构成本逻辑”。系统核心突破在于构建全国首个建设工程多维数据库,整合近十年20万个项目的建材价格、劳务成本、能耗指标等数据,并接入国家统计局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实时动态信息。系统可自动识别区域市场波动规律,预测未来3-6个月的钢价、混凝土等核心建材走势。在杭州某产业园项目中,团队利用该系统提前锁定低价窗口期采购钢材,节省成本达14%。
该技术的真正创新点在于“动态造价沙盘”。传统造价模型多基于静态历史数据,而代京凯引入云计算弹性算力,允许甲方根据地质条件变更、设计调整等变量实时模拟成本变化。2023年6月,该系统在雄安新区某地下管廊项目中大显身手。当勘探发现局部岩层硬度超标时,系统在2小时内生成3套支护方案的成本对比,并推荐“微型盾构+局部爆破”组合工艺,最终将预算偏差率控制在1.8%以内。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估显示,该系统使项目平均造价决策效率提升40%,超支风险降低32%。
如果说造价系统是“专业领域的单点突破”,那么“智慧建设工程全周期管理平台V1.0”则试图重构行业协作模式。当前工程管理虽已实现数字化,但设计、施工、运维等环节仍存在“数据断链”:设计院的BIM模型到施工现场常需重绘,运维阶段又难获取原始施工数据。代京凯提出“用区块链锚定数据主权”,平台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,确保各参与方在数据共享同时保留知识产权。在北京某智慧医院项目中,设计院上传的BIM模型被自动拆分为“结构”“机电”“装饰”等模块,施工方根据进度按需获取权限,所有修改痕迹实时上链,最终交付的数字化档案包含超过120万条可追溯数据,为后续运维提供精准基底。
代京凯的技术野心不止于工具创新。被聘任为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理事后,他主导搭建“城市建设数字孪生实验室”,推动京津冀、长三角等6大城市群的工程数据互联互通。“单项目的数字化只是起点,城市级工程数据湖才是未来”,在10月的理事就职演讲中,他提出“用工程数据反哺城市规划”,即通过对海量项目能耗、材料周转率等指标的分析,可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布局。该构想已在北京落地试点,通过分析2018-2023年136个项目的混凝土使用数据,实验室发现建设工程项目的建材运输路径存在平均35%的重叠浪费,据此提出的“区域联合仓储”方案被纳入2024年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智能建造行动计划。
令人意外的是,代京凯这位“数据派”领军者始终坚持“技术必须服务人文”的理念。在过往的许多项目中,他都格外重视“农民工权益保障”。这种对“人”的关注,或许源于他早年的一线经历。2007年主持门头沟斋堂古村改造时,他坚持用数字化手段复原传统夯土工艺,而非简单拆除重建。“科技不该抹去记忆,而要让历史以更安全的方式延续”,这句话被刻在实验室入口,提醒团队每一行代码都背负着对城市文明的承诺。
站在2023年的尾声回望,代京凯的探索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迭代。当同行仍在讨论“数字化转型”时,他正试图构建一个“可感知、会思考、有温度”的建造新世界。在这里,数据不仅是冰冷的参数,更是流动的基因;算法不仅是效率工具,更是维系建筑、城市与人的纽带。正如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院长在聘任仪式上的评价:“他让中国建造有了智慧的眼睛和温暖的心脏。”
声明:本站部分热门推荐及推荐图片来源于其他网站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!
商务合作:QQ1447260813 投稿合作:1447260813@qq.com